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农村污水生态处理技术体系与集成示范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农村面貌的根本改善,关键在水环境。可是真人百家家乐app,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农村地区的水环境越来越差,原因就是农村生活污染源氮磷浓度高,处理水平跟不上,生活污水往往是直接排放,水葫芦、蓝藻泛滥,导致黑臭河道越来越多;加上农民居住分散,集中采用规模化处理设备,既浪费资源,又难以取得好的效果。
采取分散化、小型化和生态化处理模式更切合实际并符合科技发展趋势。徐祖信主持的研究团队自2003年起便针对上海及江南水乡农村环境特性开展了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研究,先后获得国家863项目、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资助,研发了简便、经济、高效的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技术体系,编制发布了工程建设技术指南和技术规程,实现了规模化推广应用。研究团队针对农村污水氮磷浓度高、冲击负荷大、污染源分散的特性,历经近十年,研发了人工湿地除磷脱氮技术、人工湿地防堵塞技术、生态曝气稳定塘技术、污泥和水葫芦生态处理技术,集成了三套污水处理优化组合工艺。
人工湿地脱氮本是个很好的生态水处理技术,但因为脱氮效果不佳,很难达到国家一级B排放标准,所以难以推广。“人工湿地难以脱氮的关键因素是湿地基质层基本处于缺氧状态,基质内部缺氧、厌氧、好氧反应时间难以调控。”徐祖信介绍,团队经过研究,提出了改变湿地基质内污水高程及停留时间来调控创建好氧区和厌氧区,并研究创制了系列虹吸管来调控湿地浸润程度和面积,“这种虹吸装置可实现人工湿地连续进水、周期性排空的要求,自动调控湿地浸润面,无需耗费人力和能源,调节控制可谓随心随意。”
农村污水排放难以达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湿地下部供氧量不足。针对这一情况,团队在湿地中设置水平大气复氧廊道,再者增加垂直复氧导管。浙江乐清市南充村的示范表明,采用这两项技术处理后的水中氨氮指标稳定达到一级B排放标准。“为了更好地增加排放效果,研究团队还在人工湿地中设置了空心导管向底部输送氧气。”徐祖信说,具体做法是在湿地中引入一根10厘米的空气导管,在其底部布设四根支管,每根支管上设输气孔,这样湿地中下部的氧气就可保持进大于出,湿地净化污水的环境大为改善,效果很好。
人工湿地作为近年来重要的污水生态处理技术,往往运行两三年后就出现堵塞,导致最终瘫痪,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徐祖信团队想到了蚯蚓。团队最终选择一种名叫赤子爱胜蚓的蚯蚓,这种蚯蚓体长35~130毫米,一般短于70毫米,宽3~5毫米,投放后很快消化了引起堵塞的蛋白质和多糖类有机物质;同时,蚯蚓在基质中来回爬行很好地松了土。
“放蚯蚓,加上湿地轮休和模块化组合技术,很好地保持了湿地的‘活性’。”徐祖信说,休养生息是指工作一段时间后,放空湿地中的水,让附着在湿地表面的微生物、多糖、腐殖酸、蛋白质等自行干燥、分解、挥发,让湿地成干地,很好地舒解了湿地的“筋骨”,这样当它们重新“上岗”时,下水便十分流畅;加上蚯蚓的工作,崇明森林公园的湿地2008年至今状态良好。
这些技术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160余个农村污水处理项目中得到推广应用。研究团队发表论文50篇,授权发明专利7件,实用新型专利2件;编制了《上海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南》《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规程》,推动了上海郊区生态环境的改善;编制了《镇(乡)村排水工程技术规程》由建设部颁布实行。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真人百家家乐app,愿您夜夜笙歌,祝我们的祖国和平昌盛国泰民安
[当代吴桥杂技人文社会环境研究]当前的社会环境分析
[当代吴桥杂技人文社会环境研究]当前的社会环境分析
吴桥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冀鲁交界处,现属沧州市管辖,古代属冀州管辖,总面积583平方公里,人口28万,经济欠发达,自然资源缺乏。吴桥地处华北冲积平原,黄河故道,京杭运河流经本地。东以山东宁津县为邻,西临京杭运河和景县,南与山东德州毗邻,北与东光县接壤。
吴桥虽然经济欠发达,自然资源匮乏,但是吴桥杂技在国内外确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它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这一古老艺术一直被吴桥人较好地传承发展至今。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10大类(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曲、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共518项。其中,在“杂技与竞技”类项目中,“吴桥杂技”榜上有名,这一古老的艺术,再次焕发了新的勃勃生机。
对吴桥杂技的人文社会环境进行研究,将使人们能够较全面了解吴桥杂技,也为其他艺术种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悠久的历史
吴桥杂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记》、《汉书》记载:古冀州一带曾流行一种头戴着面具的人进行比武、斗力的游戏,民间称之为“蚩尤戏”,汉时称为“角抵戏”。
1957年,在吴桥县小马厂村,发现一座南北朝东魏时期(公元543-550年)的北方望族封氏家族之墓,古墓的壁画上有倒立、马术、蝎子爬、肚顶等杂技表演,这说明杂技艺术在吴桥地区已有1500年左右的历史,更说明了当时杂技艺术在吴桥已蓬勃发展。
唐朝中后期,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衰败及外敌入侵,财政入不敷出,因而屡次消减“教坊”艺人,杂技艺人从宫廷开始走向民间。在逢年过节、庙会集市里,杂技艺人彻夜献艺。据吴桥县志记载,在吴桥每逢元宵节,便“张灯三日,放烟花,演杂剧,士女喧阗,官不禁夜”。
到了宋代,随着艺人流落民间及宫廷对民间艺人的宽松政策,民间艺术日益繁荣起来,出现了“瓦舍”、“勾栏”、“撂地”等演出形式。吴桥民间杂技团使用的“圈棚”,被认为是“勾栏”的遗制。
明代,吴桥杂技进一步发展,据吴桥县志载,明万历年间,工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范景文(吴桥人)回乡探亲时,观看了家乡的马戏,写下《游南园记》,盛赞了吴桥艺人精湛的马戏表演。明末清初以来,欧美日的杂技、魔术不断传入我国,外国杂技的表演技巧、魔术技法、服装配饰等先进的东西,为中国艺人所吸收,丰富了杂技的表演。中外杂技艺术相互补充,奠定了近代吴桥杂技、魔术、马戏的基础。
至清代,吴桥杂技已经形成技巧、驯兽、口技、魔术等六大门类,共约200个表演节目。
近代以来,吴桥杂技逐渐走出国门,凭自己的技艺,在国际上赢得了较高赞誉。如孙福有创办的“中****术马戏团”在南亚、东南亚演出,盛况空前。泰国国王观看了他们的演出后,赠送了一支银杯和一个工艺品镜。孙凤山创建的“北京班”,在欧美各国演出多年,多次受到国外媒体的赞扬,频频受到国外一流剧院的演出邀请,被誉为“中国北京皇家杂技班”。姚振奎在埃塞俄比亚演出时,获皇帝金奖,等等。
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欧洲14国时,所到之处受接见的华侨中,都有祖籍在吴桥的杂技艺人,周总理欣喜称赞:“吴桥不愧是杂技之乡啊”。吴桥的杂技艺人把中国的杂技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地,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吴桥如今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杂技之乡”。
二厚重的群众基础
吴桥杂技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具有厚重的群众基础。吴桥县有449个自然村,几乎村村都有杂技艺人。1951年,全县注册的马戏团、杂技团和杂技组共有333个,注册的杂技艺人3651人。目前,全县常年有五千余名农民艺人在外演出。据不完全统计,建国50多年来,吴桥曾先后向全国各地专业杂技艺术团体输送人才近2000名。因此,民间有“没有吴桥人组不成杂技班子”的说法。
在吴桥,人们休闲时,无论田间地头,还是街头庭院,到处可见人们以杂耍为乐的情景。人们形象地将吴桥杂技在民间流传的广泛程度形容为:“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这一流传了千百年的民谣,同时也印证了吴桥杂技在民间深受群众喜爱。
据说,自明代出现的“黄镇九月庙会”,一直延续至20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庙会历时一个月,“庙会兴盛期间,每天多达三万人,少则也有两万多人”。在庙会期间,不仅杂技艺人们可以切磋技艺、交流演出,而且各班社还可以购买道具、招收新人等,一派繁荣景象不予言表。可以说,“黄镇九月庙会”是民间“百戏”演出的“大舞台”,更是中国杂技届的盛会,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人数之多,会期之长,前所未有。
1993年11月,吴桥县建成了占地617亩的中国吴桥杂技大世界,集娱乐、参与、交流、农演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以杂技历史文化发展为主线,内设吕祖庙、江湖文化城、杂技博物馆、魔术宫、红牡丹剧场、马戏游乐园等多个景点,充分展示了吴桥几千年杂技文化艺术。游客置身其中,可以尽情观览杂技的发展历史。
为满足国内外对杂技人才的需求,吴桥县再度兴起办杂技学校的热潮,出现了国办教育、个体民办教育、组、班、团带徒教育等多种模式,师资大多为国内退休的著名杂技艺术家。他们千方百计多方筹集资金建校舍,购买设备,添置道具,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学校还不惜重金聘请著名杂技艺术家、舞蹈家和音乐家等专家前往任教。
到目前为止,吴桥除了杂技艺术学校和职教中心两所国办专业学校外,还有“小占风杂技艺术学校”、“都立柱杂技艺术学校”、“张凤楼杂技艺术学校”、“再名杂技艺术学校”、“陈连镇杂技艺术学校”、“范屯杂技艺校”等42个杂技专科学校,在校学生达1100多人。除此之外,还有边演出边带徒授艺的杂技组、班、团四百多个,学员达1200多个。尽管这些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课程安排上,比起国办学校显得实力不足,但仍是现阶段杂技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是缓解杂技人才供不应求局面的重要手段。吴桥县相关部门鼓励各杂技学校加大投人,积极改善办学条件,逐步向科学化、系统化、普及化发展,为杂技的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后继人才。
2006年春,吴桥县举办“越隽杯”首届农民杂技技能大赛。本次大赛以体现“群众性、广泛性、参与性、娱乐性”为原则,充分调动民间杂技学校学员、杂技团体演员,以及民间杂技爱好者的积极性。参赛人员不受年龄、性别限制。比赛内容确定为独轮车速度赛、女子蹬大缸耐力赛、男子头手翻速度赛、女子前软翻速度赛、男女晃板平衡耐力赛五个比赛项目。此次吴桥县”越隽杯”首届农民杂技技能大奖赛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群众对杂技艺术的热爱,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反响强烈。据悉,吴桥县今后将每年举办一届农民杂技技能大赛,比赛项目也将进一步增多,使杂技这一来自于民间的艺术,更好地为丰富全县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服务,并推动吴桥杂技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
三参与国际赛事
由于吴桥杂技在国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河北省政府于1987年,在石家庄创办了第一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1999年第七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开始,由文化部与河北省政府共同举办。自此,“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升格为国家级赛事。
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每两年召开一次,至今己经举办了十余届,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时至今日,“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与法国巴黎“明日”与“未来”杂技节、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并称为世界三大著名的杂技艺术节。
在杂技艺术节期间,通过举办国际杂技比赛、传统民间艺术表演、国际马戏论坛、杂技艺术交流、参观杂技之乡、杂技图片展览等活动,有效地起到了保护、挖掘杂技艺术,呼吁社会重视杂技艺术,促进文化交流的作用,使吴桥杂技节成为世界杂技界最为瞩目的“东方杂技大赛场”,并荣获2005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节庆活动’的称号。
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的举办,同时收到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从招商引资的情况来看,杂技节的衍生消费群体的作用在逐渐凸显。从最初签订合同协议15项,引进资金3200万元真人百家家乐app,到第十届杂技节利用外资项目72项,总投资10.7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3.92亿美元,杂技节“经济含量”不断提高。
但是,在艺术节期间消费群体的消费购买力不旺盛,很多潜在的市场尚未得到有效开发;消费群体的消费仅局限于对杂技节的消费,经济带动性不突出;各间接消费群体消费不积极,本土化严重;衍生消费群体的培育欠缺全局性等,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四 光明的未来
吴桥杂技近现代的发展,结束了古老的师徒授艺的时代,建立了杂技艺术学校,加快了杂技表演团体的改革,建立了全新的市场经营模式。使杂技从民间走上了舞台,走进了艺术殿堂。杂技大世界的建立、《吴桥杂技》一书的出版、杂技展和杂技节的举办,把吴桥杂技的传承和保护推向了纵深,在科学化、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方面,取得了进展。吴桥杂技文化产业已形成规模发展,24所杂技学校和66个演出团体成为主要支柱。他们对吴桥杂技的发展,起了强大的推动作用。随着市场化的不断发展,更加注重创新和人才培养。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完善节目类型,要善于在传统节目中加入新元素,尤其是审美和娱乐元素。致力于艺术精品的生产。要改变传统练习方式,增加科技含量,(如竞技体操运动中对创新动作的研究中,已经细分到研究人体自由度数可能出现的各种形态的变化等问题),而杂技教学至今仍以重复练习、通过条件反射为主要训练手段。要扩大杂技艺术节的影响力,将分会场设到省外。举行节庆联谊,培养观众,扩大辐射力。
当前吴桥杂技遇到了绝好的发展时机,国家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教育、管理等很多方面,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艺术需求成为公众生活的主要部分。吴桥杂技已经为了抢占文化高地主打宣传牌,著书、出光盘、拍电视剧等等,抓紧品牌建设。
五 结语
吴桥杂技有着广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中国和世界积累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它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为之骄傲,更需要我们珍惜、保护以至传承。为把杂技艺术发扬光大,还需要更多的人为之学习、探索和奋斗。中国政府相关部门,为吴桥杂技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我们希望,吴桥杂技能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明天。
注:本文为2009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
真人百家家乐app,愿您夜夜笙歌,祝我们的祖国和平昌盛国泰民安